徐文君焦墨《雨余山气欲吞潮》
笔者与众画友聚时,常论及山水画“立象”问题。虽然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但“先立气象”却常常一致。这恐怕与王维《山水诀》有关。王维在《山水诀》上说:“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所谓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就是先梗概观察一幅山水画整体气概格局。然后才决细枝末节,辨明其它。正是这种审美现象和次序,决定画家画一幅山水画要“先立气象”。
马培童焦墨《微山湖早晨》
实际上,画家着意强调“意在笔先”,但意在笔先的真正含义往往是画家心中先酝酿构图。即在笔墨构图上,一定要有一幅山水画的整体气局、气概、格局、气象。然后再辨清浊、阴阳、向背、疏密、繁简。可见“意”在笔先,本质是要“先立气象”。
马培童焦墨《佛山高韵》
气象是指什么呢?历史的看,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提到气象二字的,一般指美景或景致。如石玉昆在《三侠五义》第三十回说展昭:惟有展爷今日坐在船上,玩赏沿途景致,不觉就神清气爽。再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上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再有清侯方域在《记倪云林<十万图记>》上说:“盖云林画,多得之气象萧疎,烟林清旷之意”。石玉昆,范仲淹,侯方域所提及“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烟林清旷”均是一幅景致的“气象”之意。
马培童焦墨山水
仔细推敲,“气象”二字不仅可以理解为“美景”“精致”全貌,对于中国画而言“气象”更应该指向某一地域或某一英雄主义的“格局”、“气局”、“气概”。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典故说明这一问题。比如“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是顾长康观察会稽山而得出的整体山水气象。再比如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没有高山不显平地……( 闯王 )才是打江山的气象”等。这是姚雪垠心中关于李自成英雄主义气象的概括。
徐文君《幽谷叠翠》
王维在《山水诀》上说:“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这里的“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就是下笔前,画家心中要初步确定“宾主”之位以及群峰之威仪的万千气象。即酝酿主位与次位的关系是否协调统一,犹如分析皇帝和文臣武将星罗棋布在不同位置。对于山水画来说,就是预设各种应物之间的远近、疏密、阴阳关系。这些关系表面看互相独立,但实质是互相关照,即矛盾又辩证统一。比如“远山不得连接近山,远水不得连接近水”。“山腰处林木苍翠,互掩环抱,寺院和房舍方显的安然”。“大凡有路的地方要设置林木,岸绝处要经营古老的渡口,水口处要安排云雾缭绕的树木丛林。开阔的水面要设计征帆点缀。这些布景,即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呼应关系。
马培童焦墨小品
由是观之,一幅画先立气象,犹如三军立信,匹夫立志也。
丹青居士
2019.9.17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