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聂干因、朱振庚、钟孺乾写“画语文心”

2021/9/23 10:33:00 阅读量:

本报讯9月8日至10月7日,“艺术笔记:聂干因、朱振庚、钟孺乾水墨人物的画语文心”展在武汉美术馆举行。

展览立足于武汉美术馆已有藏品,同时借助于三位艺术家及家属的支持,呈现他们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同时,通过他们艺术笔记的整理和归纳,配以手稿、访谈视频等文献资料,与作品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关系,以期呈现他们艺术创作的缘起、嬗变、探索的脉络,展示各个时期节点的艺术成果,从而为观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艺术思想及其拓展中国水墨人物画领域的成就与贡献提供便利。

自2008年开馆以来,武汉美术馆一直围绕“水墨人物画”这一领域深入研究,曾针对湖北水墨人物画创作特点先后举办了“聂干因小品画展(2009)”“朱振庚作品展(2009)”“钟孺乾绘画艺术展(2010)”。在十余年的持续研究中,该馆发现聂干因、朱振庚、钟孺乾不仅有丰富的艺术创作,还有丰富的艺术笔记,这些艺术笔记犹如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以及创作养分,内容不仅涵盖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认识,更有对哲学、文学、生活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古人讲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书”在此特指“传统书法”,而此次展览则是以书籍代书法,从他们的阅读、笔记切入,为观者呈现中国当代水墨人物创作的完整艺术生态。阅读人皆有之,从阅读进入作品的观赏,从笔记进入作品的理解,读、画、记三位一体,通过他们的艺术笔记与观者进行无碍于空间与时间的对话。同时,这些艺术笔记也记录了从80年代开始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史料文献,例如三位与其他艺术家之间、与理论家之间的交流与书信,并于笔记中阐述了个人创作的心路历程。这些内容不仅对于理解作者个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梳理全国水墨人物画创作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聂干因《戏妆人物》之一

聂干因,1936年生于湖南。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59年至1979年先后在湖北省戏曲研究所、湖北省楚剧团从事戏曲美术的设计与研究。1979年调入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工作。1984年在美协组织的汉川集中创作中受到启示,开创了创作脸谱的新格局,并逐步走上重彩画的探索道路。1985年《醉酒图》在日本“现代水墨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1986年在武汉、长沙举办个人画展。《醉打》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赴香港主持“现代中国画展”。1989年调湖北省美术院从事专业创作,任一级美术师。1992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个展。2015年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回顾展。曾举办十余次个人画展,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美术文献》、《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国画卷与速写卷。出版有《聂干因作品集》《干因画集》等多种画集与专著。

朱振庚,1939年生于徐州。当过铁路工人、民警、图画教员,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学习,师从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卢沉等。毕业后,朱振庚先后在徐州、泉州等地工作,至1989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一直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是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上独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朱振庚的绘画领域涵盖广阔,内容与题材相当丰富,从写意重彩到连环画、速写、刻纸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始终以一种童稚质朴的心态来描绘自己对人生、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钟孺乾,1950年生于湖北。早年从陈礼邦发蒙学习国文和书法,青年时期得娄世棠等的指导学习绘画。70年代因绘画专长入伍,其间担任军区美术创作员。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受教于刘大为、林凡等,并受何海霞、周思聪等指导。1984年加入中国书协,1985年加入中国美协。90年代开始以杂技、魔术为题材进行创作,并在绘画与书法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获湖北文艺家2014年度突出贡献奖。曾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作品参加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参加第一、二届全国中国画展,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铜奖。2007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迹·象·境——钟孺乾绘画学术研究展”。2010年9月在武汉美术馆举办“钟孺乾绘画艺术展”。2015年在北京翰海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生灵舞台:钟孺乾绘画展”。代表作有《儿女祭》《高空杂耍》《红色马戏》《浮生颂》等。出版著作有《水墨变象》《绘画迹象论》《迹象境》等,其中《绘画迹象论》入选2004《中国学术年鉴》,获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水墨变象》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三等奖。

取消 发评论

发送

登录帐号,方可评论